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婺剧锣鼓书籍简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婺剧锣鼓书籍简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嫠剧 和 京剧的异同?
二者的主要异同如下:
第一、 嫠剧和京剧流行的地区不一样:其中嫠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丽水及江西东北部地区;而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
第二、 嫠剧和京剧的声腔不一样:其中嫠剧主要声腔包括“高腔”——“西吴高腔”、“西安高腔”、“侯阳高腔”及“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等;而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
第三、 嫠剧和京剧的伴奏不一样:其中婺剧中的高腔伴以弦管乐器,尤其是“西吴高腔”和“松阳高腔”最为突出,与其他多数高腔“锣鼓助节,不论管弦”的特点形成区别;而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鼓板为主。
地方剧种有哪些?
我国戏剧历史悠久,剧种繁多,内涵丰富,除国粹“京剧”以外,各省都有地方特色剧种,如:
河南省:豫剧,曲剧,越调,道情,
山东省:吕剧,柳琴戏,
陕西省:秦腔,
安徽省:黄梅戏,庐剧,
江西省:赣剧,婺剧,
广东省:粤剧,
上海市:沪剧,
浙江省:越剧,绍剧,甬剧,
江苏省:昆曲,
你的家乡有什么地方戏剧?昆曲影响到哪些地方戏?
我的家乡在隶属内蒙古,位于河北辽宁内蒙古三地搭界的地方,所看的剧种就是评剧和河北梆子了。梆子很少,多是评剧。小时候大队的喇叭📣经常放《花为媒》《刘巧儿》《西厢记》。
村里有个小剧团,都是本村的农民演出。每年冬天闲了就在大队部演练。剧团的村民每人给一二亩河套地。村前的老哈河那时有一二百米宽,但是夏季雨期水经常冲到岸边,人们就种油葵玉米。哪儿的庄稼都是黄黄的。这也是家里的格外收入。演出的时候还能吃到大队做的白面馒头和大米干饭,那可是当时的稀罕饭食。
每年的正月和七月都有演出。村民就请老亲旧眷来看戏叙家常。村大队部门口的空场上有一个***是石头垒起来,里面填土,一米五六那么高的戏台子。演出的时候,家里的小孩子早早的就搬着凳子占位置来了。来晚了站在后面看不到唱戏的人,只能看到头,还有看戏人的身子和脑袋。
老年人坐在凳子上看得津津有味,边看边跟邻座说剧情,有的看着抹眼泪。我记得有个剧目叫《桃花扇》,还有一个剧情可惨的,演员在台上甩头发。三十多年了,八十年代我也就十来岁,记不清了。
***有卖瓜子,糖块,香瓜,西红柿和冰棍的。
剧情我看的似懂非懂,最喜欢看小姐和丫环出场了,觉得她们的头饰妆容和服饰最华美漂亮了。
进入九十年代村上看戏的人就少了,家家都有电视机。电视上的戏剧更多样,唱、念、打、坐,头饰妆容服饰更精致华美。接触到了京剧、豫剧、越剧等剧种。电视上的内容更丰富。
后来村上的年轻人都出外打工了,学戏的就人少了。前些年回老家,戏台不见了。但是每年春节期间的扭秧歌踩高跷还保留着。
昆区唱腔柔美绵浓。戏里的人物也是婀娜多姿。民国最后的大家闰秀合肥张家四姐妹三个都致力于昆曲。大姐张元和和昆曲明角顾传玠因昆区更是传出佳话。
很高兴受邀回答这个问题。受父辈的影响,本人也是一位戏曲爱好者,京剧、评剧、黄梅戏、越剧是我的最爱。
戏曲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戏曲剧种繁多,不同于世界上其他戏剧,其表演形式独一无二。戏曲脱胎于歌舞,几经演变,形成了现在有念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念、做、打"于一身的艺术形式。迄今为止依然活跃在舞台上的剧种仍有300多种。
我的家乡在黑龙江省的一个小县城。地处东北的黑龙江,出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的原因,严格意义来说,完全属于黑龙江的地方戏曲只有一个——龙江剧。龙江剧还是在建国以后,在周总理的建议下、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产生的新剧种。作为诞生在黑龙江省的地方曲种,它吸取了包括京剧、评剧等很多剧种的精华,其代表人物白淑贤善于在舞台上双手书法和作画,堪称梨园一绝。
我本人是80后,小时候也就是九十年代初期的时候,还经常有剧团到县里来演出。那时候大剧团演出在电影院礼堂,小戏班子就在广场上搭个棚子,经常看到的地方戏也就是以下要介绍的两个剧种——二人转、评剧。
二人转
二人转又叫二人台,经常是一男一女的搭配演出,或幽默诙谐,或催人泪下,唱腔优美,唱词直白,深受群众喜爱。小时候常看的传统剧目《大西乡》《马前泼水》《包公陪情》等,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传统二人转已经逐渐衰落,更对地沦为低俗的滑稽表演。家喻户晓的演员赵本山,小沈阳,闫学晶等都是二人转演员出身。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婺剧锣鼓书籍简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婺剧锣鼓书籍简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