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有关西迁的书籍推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有关西迁的书籍推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东汉窦宪攻灭北匈奴,导致北匈奴西迁,对中华来讲是大功一件,为何历史评价很低?
答:窦宪攻灭北匈奴,那只是匈奴分崩离析后东汉痛打落水狗的一种现象。因为此次军事行动是东汉朝对匈奴的最大一次军事行动,并且窦宪在此战之后留下了,燕然石勒,为考古界找到了石刻,证明了此事。
其实这场战争,就是加速了匈奴作为游牧帝国,渐渐碎片化,最终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的催化剂。
在中国历史上,当大一统的格局形成过程中,草原游牧部落中的匈奴也完成了对草原各部的控制,形成了强大的草原游牧军事帝国。
往宏观上讲就是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都形成了统一或者联盟。两强对峙。由于农耕文明,在统一过程中连年的战争对人口和生产力的破坏是巨大的,再加之汉朝取代秦帝国的战争更加雪上加霜。而匈奴又借此机会控制了阴山大草原,也就是黄河河套地区,这个地方是可农耕可放牧的好地方,匈奴游牧文明更加显得强大无比。
还有就是游牧文明,有一大战略***——马匹,战斗力更加蛮横。
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借平叛胜利之兵威,想要击退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但是到了白登山那个地方,匈奴举全国之力集中40万骑兵部队,包围了刘邦率领的以步兵为主的32万大军,险象环生,最终通过各种外交和黄金、白银、美女等各种手段才化险为夷,回到了长安。在第一次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较量中,农耕文明败北。
汉高祖刘邦,通过这次较量危机,认识到了国力的衰弱,自此开始了无为而治的国策,蓄积国力的政策。汉朝通过和亲政策稳住匈奴,自此没有再发生大的较量。但是汉匈边境,汉朝一方时不时受到匈奴的攻击,汉朝处于战略防守阶段。
汉朝也开始了全民养马运动,官方养马、鼓励民间养马。
就这样,时间过了70多年,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先后统一了南方百越之地,平定了7国之乱,国力更加雄厚,人口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
到了汉武帝之时,具备了反击匈奴的资本。起初汉朝利用匈奴的麻痹思想,实施策划了『马邑之围』,想要聚歼匈奴主力部队,但是最终被匈奴识破。汉朝和匈奴就此机会撕破脸皮,开始了大规模较量。
北匈奴西迁并非都与窦宪有关。早在西汉匈奴五单于争立时,一些匈奴人就己经开始西迁了。窦宪打击匈奴所以不被宣传,因为窦宪本人有问题,他专权乱政,谋害太后宠臣,为了自保而发动的战争,中国文人们瞧不起他,所以评价低。中国历史常常被一些文人们,凭自身喜好随意淹没、篡改,尤其是唐朝的文人,专善篡改历史,不过篡改历史最有名的还是宋代著名的《资治通鉴》,司马光带着个人政治企图,对不符合他个人喜好的历史,随意删减,并引用不可靠的野史,评价也很不客观。
窦宪燕然勒石,比之霍去病其实也没有什么地方不如的。但问题是,他是个外戚,而且东汉为什么会出现一茬一茬的娃娃皇帝,就是他们窦氏开的头。
汉光武帝中兴汉室,光武帝明帝两代帝王都算是对西汉中后期外戚干政心有余悸,对外戚严防死守,然而到了汉章帝时,情况发生了极大的转变。首先汉章帝这个人,性格不怎么强势,而偏偏最开始的喜欢的女人是一个强势的女人,这个女人就是窦宪的妹妹。所以汉章帝时期,外戚的势力就开始在东汉王朝抬头。
汉章帝虽然不怎么治得住外戚,但还好他本身不是一个很蠢的皇帝,东汉王朝的国势也在蒸蒸日上,但遗憾的是,这位皇帝死得早,年仅31岁就英年早逝了,后来即位的汉和帝才10岁不到。而且笔者怀疑汉章帝的基因也不太好,自此以后他的后代基本都是短命鬼,聪明能干,年纪轻轻就搬到窦氏外戚的汉和帝,也只活了27岁。
窦宪这个人,其实本身就是个人品败坏的小人。永元元年(89)汉和帝刚刚即位,死了老公的窦太后按耐不住寂寞,跟长得帅的都乡侯刘畅搞暧昧,窦宪不满,就派人把刘畅给做掉了,并嫁祸给了蔡伦,差点害得“蔡侯纸”未能在东汉面世......
窦宪这个事情做得不周密,于是很快被举报,囚禁在了宫内。为了自救,想来想去只能去从军打仗以功赎死,而恰好当时南匈奴单于请兵击北匈奴,于是他就很“***”地拜为车骑将军了。但笔者认为并不是窦宪运气好,而是他外戚的身份,决定了他最终能够免责。毕竟,当时的汉和帝是个10岁小朋友,权力的一半系于窦太后之手,而窦太后作为一个女人,不可能为了一个搞暧昧的男人跟娘家翻脸。
窦宪虽然人品不怎么样,但打仗确实是把好手,不到四年的功夫就荡平了北匈奴,一时间威名大震,权势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于是,这位功劳甚大的家伙开始走上了权臣之路,“窦氏父子兄弟并居列位,充满朝廷”。
他的弟弟窦笃进位特进,窦景为执金吾、窦瑰为光禄勋。兄弟当朝,贵重显赫,倾动京城。窦宪以耿夔、任尚为爪牙,邓叠、郭璜为心腹,班固。傅毅典文章,刺史、守令多出其们。尚书仆射郅寿、乐恢因为不肯顺从他,相继被逼***。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有关西迁的书籍推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有关西迁的书籍推荐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