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国风书籍读后感征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国风书籍读后感征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诗经国风豳风破斧读后感?
读这首《破斧》我想到的是《老子》的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夫乐***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这一章体现了老子的军事思想,从《破斧》之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周公东征,四国是皇”,此次东征是正义之战,属于“不得已而用之”,当战争不可避免的时候,只有勇敢地出击,以战止战。然而即便是正义的战争,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人员的伤亡和社会的破坏。“既破我斧,又缺我斨”,损毁的绝不仅仅是兵器;“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战争总是伴随着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
《破斧》之中没有对于这场胜利的鼓吹和渲染,我们读到的是浓浓的悲凉和侥幸,“哀我人斯,亦孔之将”,“哀我人斯,亦孔之嘉”,“哀我人斯,亦孔之休”,这正是所谓的“***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不惧怕战争,但也绝不美化战争,而是以悲悯的心态对战争深刻反思,而这反思正是要尽可能地预防战争的再次发生。
我想,正是因为有了《破斧》这样对战争的思考,才成就了老子对于战争的哲学思辨。于是,《破斧》的意义也就不仅仅是一首诗歌而已了
诗经卫风木瓜读后感?
在这对青年男女互赠礼物的情歌中,一个“投”字,不仅写出姑娘的热情、活泼、可爱,而且她是把“瓜、桃、李”抛给对方的,就更显出她的大胆、公开,但也能看出她表达情怀的含蓄;
而小伙子的忠厚则更令人赞赏。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幸福生活和他们对爱情的忠诚、追求。
川军读后感?
戊戌孟春,当王铭章将军率川军将士死守滕县,壮烈殉城八十周年之际,蜀中抗战将士后人并多地志士,拟循川军出川抗战北线,辗转至滕县公祭。沿途凭吊战场,所以感恩先烈,不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也。滕县守将何煋荣团长之子、川军抗战史专家何公允中,年七十余,躬亲此行,邀予参加。予以为公祭先烈,非遗属之私事,实国家之令典也,川鲁两地,大义攸同。乃不揣卑微,为之呼吁,民革党人、滕县政协李公等,积极响应。盖典礼之不存,神明之无寄,为日久矣。
数十年来,吾人于抗战历史,几乎遗忘殆尽。戏说纷纭,荒诞不经,强呱耳目,盈于银屏。幸蜀中二三贤达,惧先烈之事迹湮灭,国民之精神不彰,不惜自筹资金,连年奔走,抢救史料,垂诸后昆。其为功德,亦不让执戈先驱矣!当此八十年大祭,何公以蜀人拍摄《川军抗战实录国仗》示余,观至《决死滕县》上下集,不由潸然泪下也。
悲夫!当抗战之时,倭寇乘吾国步方艰,欲鲸吞大陆,餍其贪欲。盖中日战争,以近代化中断之弱国,抵抗现代化领先之强国也。两军对决之际,以吾之***、大刀、手榴弹,抗衡倭寇之坦克、飞机、大炮,其战事之惨烈,岂世人可想见?每千百将士,不终日而吞噬于炮火。吾民之惨遭杀掠者,亦何可胜数?虽铁人无情,亦当垂泪也。然以积贫积弱之中国,所恃危而不亡者,何也?盖人心之不死,抗战之精神耳!今幸逢太平,正当乘时陶冶民俗,砥砺国风,安可淡漠历史,置抗战精神于不讲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国风书籍读后感征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国风书籍读后感征文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